•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市级动态

宣城日报:绿色铸就幸福底色

——旌德县率先推行林长制改革纪实

作者:旌宣林 发布时间:2021-01-05 16:50 信息来源:宣城日报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安徽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碧浪翻滚,路西空中茶园苍翠欲滴,万亩香榧绿意盎然果实累累……放眼山城,满目青翠。

这是一座山明水秀、景色宜人的皖南山城,这是一座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江南名邑,这里是全国绿化模范县。这个仅有15万人口的山区小县、林业大县几年来一任接着一任、一锤接着一锤地做着一件事——探索推行林长制。

而今,成效显现:现有林地面积97.7万亩,森林覆盖率69.2%,林木绿化率73.1%。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基地,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生态县、全国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中国森林氧吧、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旌德,正奋力擘画一幅“满目青山绿水、处处田园风光”、林长制林长治的崭新蓝图,用绿色铸就着幸福底色。

源起·“两山”行动写序章

2015年10月,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讲话10周年之际,各级领导快速响应,旌德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主任的县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以“保水、保土、保空气、增绿”为主题开展“两山”行动。相关部门快速响应、迅速行动。

2015-2016年投入1.1亿元实施22个项目,力争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2016年6月,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把生态立县放在实施的五大战略之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旌德样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换器”。

林业改革的各项破冰探索,在旌德大地悄然展开。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集体林业综合改革模式;继续实施森林增长工程,积极创建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出台《旌德县林权流转管理办法》,政府设立林权收储资本金和风险补偿金;林农增收五法、鼓励发展林下经济……管林护林兴林、增绿护绿用绿……一个立意新、框架新、模式新,责任明确、制度健全、问效追责的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体系,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探索下,逐渐走向成熟。

2017年6月2日,旌德县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在全省县级层面率先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标志着“林长”从“无名有实”到“有名有实”,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2017年9月21日,喜讯从浙江安吉传来。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旌德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同年12月,旌德县以“青山、绿水、兴林、护田、蓝天、七彩”为主题,深入推进“两山”行动,林长制改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2018年3月27日,省委书记李锦斌专程到旌德县调研林长制改革,了解了林长制改革试点带来的变化,称赞市县镇村各级林长把绿色发展理念“树”起来,把分散管理体制“统”起来,把护林兴林工作“干”起来,以“林长制”保障了“林长治”。

随后,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央驻皖新闻媒体和省级新闻单位对旌德林长制工作进行集中采访报道。《人民日报》发表的《统筹规划,抓好落实,安徽旌德制度创新守护绿水青山》《安徽省旌德县全面实行林长制——管好树,同致富》,《安徽日报》发表的《改革创新护绿生金》“旌德率先在全省县级层面探路林长制改革,推动百姓从吃‘资源饭’转成吃‘生态饭’”……一系列报道,给予旌德林长制改革充分肯定。春风吹绿大地,旌德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引领下,切实当好推行林长制改革排头兵,把好山好水保护好!

实践·绿水青山著华章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设立总林长,坚持党政同责,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长;县委、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任副总林长。总林长负责领导和组织全县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工作,承担推进林长制总督导、总调度等职责。分级设立镇、村林长。参照县级林长制模式,设立镇村(社区)两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共设立镇级林长40名、村(社区)级林长200名,实现了林长全覆盖,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

明确职责。作县级林长设置一览表和县级林长区域分布图,严格落实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制,根据林长设立情况,对县、镇、村各级林长职责进行细化,确保具有可操作性。

强化合力。建立林长联席会议制度,26个县直单位作为林长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全面参与林长制工作,15个县直单位直接协助县级林长开展工作,各镇林长由部门站所协助开展工作,村级林长与生态护林员协同开展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精准定位。坚持因地制宜,国省县道森林带、沿河森林带发展目标是全带进行保护、修复、提升,因势打造若干标准示范段。6个功能区分别以申报国家森林公园、打造森林旅游康养胜地,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建设木本油料林基地等为发展目标。

率先在全国建立智慧林长信息平台。通过野外利用太阳能板为室外阅读器供电,建立基站4个,对87株野生映山红和27株华东楠植入有源RFID芯片。

率先在全省试点发放林地经营权证。在全省率先核发森林、林木和林地经营权证52本,证载经营面积1.26万亩。

率先在全省实现生态护林员县级财政自给保障机制。出台《旌德县生态护林员管理办法(试行)》,优先选聘属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180名。

率先在全市推进林权收储担保融资。在全省率先开展“五绿兴林·劝耕贷”业务,为40户林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3070万元。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林权抵押融资4.9亿元,贷款余额1.5亿元。

在全省率先签订第一份民生救助责任保险单。2020年12月17日,旌德县林业局与国寿财险宣城中心支公司在全省率先签订第一份民生救助责任保险单,为野生动物肇事公共责任投保,对承保区域内受到野生动物伤害导致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进行理赔。该险种的推出是旌德县生态文明建设、林长制改革的又一生动实践。

拓展·兴林富民作佳篇

林长制改革以来,通过活绿用绿,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林下经济、林农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鼓起群众的钱袋子,集体经济增收,振兴了乡村发展,闯出了一条兴林富民的新路子。

“三变”中的白地镇高甲村,林业资产折算资金598.56万元,作股1797股,全部量化到人,村资产实行公司化管理。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每股累计分红550元。通过林地流转、企业示范带动和发展森林旅游等方式,林农由“砍树卖钱”变为“看树收钱”。

旌阳镇柳溪村林业用地面积623.9公顷,其中公益林207.3公顷;商品林416.6公顷,属山多地少的农业村。2017年开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立了旌德县柳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整合村内林业资源,把农户零散的山场,集中流转到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来进行项目投资运营,对外进行招商。着力解决林农“有地无钱”和公司、大户“有钱无地”的矛盾。以打造两个千亩香榧种植基地为中心,引进宁国蓝海森林有限公司投资承包三个村民组83户968亩的黄家汶山场,引进浙商熊来生成立柳溪村鑫茂家庭农场,流转6个村民组128户1056亩的王家春山场建成香榧白茶基地,以林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合作开展造林,并按股分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柳溪村农户的荒山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达到理想的“企业、集体、林农”三赢模式,带动集体经济增收,农民致富,助推精准扶贫。截至2020年10月底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53万元。全村共有231人在两大香榧白茶基地务工,每年务工工资达350余万元,解决了大部分年老体弱村民外出务工问题。贫困户有14人参与基地就业务工,每年每户增加收入达10600元。

奋进·继往开来启新篇

2020年11月2日,中央深改委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会议指出,全面推行林长制,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惠民,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建立健全党政领导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的森林草原保护发展责任。

旌德县将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既找准定位,又突出特色,奋力走在改革前列。在推动“五绿”共进中先行先试,持续巩固提升增绿、管绿、护绿成果,进一步在用绿、活绿上加强探索,不断拓宽丰富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高质量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完善林长联系改革创新点制度,推动“五绿兴林·劝耕贷”全面覆盖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持续激发改革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

——着力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攻坚造林计划和“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巩固提升森林城市、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建设成果,进一步增强森林城市生态功能。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阶段性工作,争创生态建设示范县。

——全面加强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实行最严格的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森林生态修复力度,不断扩大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积极推动天然林保护与公益林管理并轨。持续开展古树名木修复保护,严格野生动物管控措施,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湿地资源等林业违法犯罪行为。

——健全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推进森林防火责任、信息、救灾三大体系建设,确保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深入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格化、防治服务社会化、检疫执法规范化建设,确保林业有害生物受害率控制在5‰以内,加大松材线虫病防控力度,筑牢黄山风景区最后一道防线。

——强化绿色富民产业建设。抓好示范基地,树立一批示范样板和典型,发挥示范辐射和典型带动作用。鼓励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发展链。培育、扶持、壮大一批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林农增收空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