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市级动态

中国绿色时报:马头林场,为皖南大地增绿添彩

发布时间:2021-10-21 15:55 信息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马头林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湿地松无性系种子园

马头林场千亩樱花园

 马头林场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生观光园

 森林特色小镇——马头祥精品采摘园

林场工作人员正在对种子园进行病虫害防治

    本报记者 冯璐 本报通讯员 彭叶青

  “火炬松、湿地松引种推广奖”“全国林木良种基地先进单位”“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在安徽省泾县马头国有林场的历史文化展览馆内,从泛黄的奖状到崭新的奖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林场人守护青山绿水、坚持科技兴林的决心。

  马头林场始建于1918年,是安徽省历史最悠久的林场之一。多年来,林场始终以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打造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建场百年路上,几度风雨几度求索,岁月变迁,初心如磐,一代代马头林场人用责任为皖南大地添绿增彩,用奋斗谱写了一曲曲生态乐章。

  艰苦创业,春风化雨满山绿

  走进泾县马头国有林场,森林郁郁葱葱,山泉清澈,鸟语虫鸣。良好的生态环境背后,是百年来一代代马头林场人辛勤耕耘、接续奋斗的成果。

  1918年,第一代林场人带着满腔热忱和希望在这里驻扎,开启了马头林场艰苦创业的征程。从整地造林、扩大规模,到加强抚育、改进树种林种,再到扩大经营、提高质量,一路走来,马头人以锄头为针、苗木为线,用汗水在荒山秃岭上默默编织绿色梦想。

  建场之初,尽管条件艰苦、设备简陋,林场却始终把科技兴林作为兴林播绿的重要手段。

  科技兴林,良种先行。如今,林场累计生产优良国外松种子1.1万公斤,生产优良国外松苗2800万株,利用“良种+良法”的思路培育出具有商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高效益苗木产品,并应用到生态建设当中,为提供品种对路的优良品种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1年,马头林场通过实施人工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增绿项目,以及2021年国家湿地松、火炬松良种基地建设项目,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和珍贵珍稀树种,新建红豆杉和栓皮栎母树林,探索建设国外松高产脂及材脂兼用林,优化了良种基地的树种。

  产业布局离不开科技引领。林场对接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建立了黄山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地。主动融入长三角,对接浙江长乐林场推进国家湿地松、火炬松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新建高世代湿地松、火炬松无性系矮化种子园,建设国外松大径级战备林、高产脂林,结合泾县植物园项目,建设皖南阔叶树种质资源收集区。同时加快林业新技术、新标准、新成果、新机械运用和推广,培养高素质林业科技人才,强化国有林场林业先进科学技术研发,加速成果转化。

  1978年,马头林场获安徽省委颁发的“湿地松嫁接母树林营造科技成果奖”;1982年,被国家农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火炬松、湿地松引种推广奖”;1991年,被林业部表彰为“全国林木良种基地先进单位”;2012年,林场国家湿地松、火炬松林木良种基地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一项项荣誉成为林场践行发展森林资源核心理念的生动写照。

  绿色梦想照进现实。近年来,马头林场通过实施造林绿化、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国家储备林、珍稀树种培育和森林碳汇等项目,让绿色铺满大地。目前,林场总面积达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1.1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3.5%,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1500个以上。

  转变思路,桃李满园硕果香

  古树参天、花木繁茂,粉墙黛瓦的徽宅掩映其间,淡雅清新的自然景观与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浑然天成,偶有微风吹来淡淡花草香,沁人心脾,宁静而惬意。如今的马头林场已是远近闻名的养生观光园。

  2018年,马头林场与浙江钱王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合作,投资9000多万元发展生态旅游,共同建设森林特色小镇——马头祥养生观光园。林场盘活老场区闲置资产,将废弃的荒山改造成4000余亩花海果园,老场部办公房和职工宿舍打造成精品民宿。如今,这座养生观光园被评为3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

  每年三四月份是马头祥养生观光园最美的时段,樱花、杜鹃、玫瑰等百亩花海齐齐绽放,吸引众多来自长三角的自驾游游客到此赏花游玩。游客们纷纷称赞:“这里就是我心中的‘花海人家’。美呆了,真是不虚此行。”

  曾经“靠山吃山”,发展活力严重欠缺,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马头林场,是如何成功打造了像马头祥养生观光园这样的生态旅游精品品牌的?

  蝶变源自林场人思路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头林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探索林场绿色发展之路,发展思路由以往单纯的“砍树经济”转变为多元经营。现在的马头林场,林木良种基地、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依托优质的森林资源,马头林场组建了国有林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承接国家和省市县各级林业发展项目、实施重点林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及社会项目投融资的主要平台,实现了资源资本化、资本资金化,增强了林业发展后劲,为国有林场插上了融入市场的翅膀。同时,林场盘活了林木资产,开展社会化服务,以实训科普、接待展示为经营点,打造了现代林业生态智能综合体。

  马头林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探索开放合作机制。2020年10月,与浙江长乐林场签署了安徽省首个绿色产业合作共建战略框架协议,在森林研学、自然教育、森林康养和林下经济等方面开展合作。马头林场负责人介绍,林场还将筹建泾县植物园、皖南泾县森林生态科普基地,建设皖南地区首家野生动物园,与农业企业合作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等。

  进入新时代,马头林场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必将使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生态优美、产业兴旺的崭新林场将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改革推进,林场驶上快车道

  2021年,马头林场入选年度“全国十佳林场”,成为全国4297个国有林场中的佼佼者。

  100多年来,马头林场从早期木头经济的辉煌到资源枯竭的困窘,再到国有林场改革,林场由生产经营型转变为生态公益型,职工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发展动力不够、活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

  2017年,安徽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为马头林场重现生机活力带来了契机。泾县把马头林场作为林长制改革示范点,在林场设三级林长,并试行以县政府和县政协主要领导为林长的双县级林长模式。

  林长制改革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林业保护机制,将过去林业部门“单兵作战”变为现在的相关部门“集团作战”。

  围绕林场发展的瓶颈问题,各级林长开展现场调研、调度,县发改委、财政局、交运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在项目立项、财政投入、林区道路建设、用地规划等多方助力,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推动林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林场过去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不仅职工在巡山护林、林业生产时很不方便,想来做旅游开发的不少投资商也因交通条件差,只好作罢。”马头林场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马头林场基础设施焕然一新,林场新建的森林防火物资库内器材整齐码放,新修的林区道路四通八达。2020年,林场新建森林防火物资库和队员营房529平方米,新添50万元专业化森林防火器材,新建森林防火通道8公里,修建森林防火隔离带11.5公里,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林场还实施了危房改造,电网改造,改善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将84户职工搬迁到县城安置。同时,将职工工资纳入财政预算,彻底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林场职工沈爱林说:“以前吃水难、不通电,现在我们用的都是蔡村镇自来水厂的水,住的是三室两厅110平方米的新房,家电一应俱全,真是做梦都想不到。”

  在各级林长的努力下,林场的森林生态功能日益增强,2017年森林资源总量为9.3万立方米,2020年上升到11.4万立方米,林业经济收入超过200万元。

  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林场更加生机勃勃。马头林场通过招商引资盘活了老场区闲置资源,闯出国有林场的改革新路。

  “林长制推动增绿、护绿、用绿,提升了森林质量,促进了马头祥养生观光园森林旅游的发展。”马头祥养生观光园负责人说。园区优化树种结构,种植樱花、紫薇、桂花等观赏类花木4000余亩。同时,对原有古树进行挂牌保护,安排专人巡查。目前,园区内有80年树龄以上的青檀2000多棵,这些树已成为园区一张生态名片。

  林长制改革让百年老场焕发生机,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业态新、机制活的改革之路。

  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马头林场人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建设美丽泾县的生动实践中展现新作为。

  马头林场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落实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措施;在构建林业生态安全上谋创新,推进森林资源源头保护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结合人防、视频监控和林地变更“一张图”,利用无人机、远程监控、消防员,实现空、天、地巡查全覆盖;建成县级规范化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推进“防火码”应用,强化防灭火专业队伍建设,构建“六网相连、联动统筹、科学高效”的立体式森林防火体系;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大检验检疫和应急除治力度,做好松材线虫病专项治理……

  经过几代马头林场人的接续奋斗,历经百年风雨的马头林场,如今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未来的马头林场,将会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守阵地、改革创新,奋力书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