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省内外动态

与“林”为伴,邂逅醉美“森”态
——青山绿水间感受合肥生态之美系列报道②

发布时间:2022-05-09 15:35 信息来源:合肥日报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林深水美,是大自然的馈赠;

宜居宜养,是美好生活的写照。

尽享“芬多精”,体验“林距离”,培育“森业态”……近年来,合肥深入推进“五大森林”行动,呵护“幸福不动产”,用好“绿色银行”,让好风景、好生态转化为好业态、好经济。

拥抱自然“森呼吸”

走进森林,游山、看水、赏景、康养身心,令久居闹市的人们心驰神往。在巢湖市西南近郊,东庵森林公园就是一处森林康养的好去处。

走进东庵森林公园,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景致别样。周末前来“森呼吸”的市民络绎不绝。家住巢湖城区的翟青升正带着妻儿漫步在康养步道上。“清新空气被一些地方视为‘奢侈品’,在这儿就是‘日用品’。闲暇时,我们都会到这里呼吸‘芬多精’,洗肺更洗心,怡情更怡神。”他风趣地为森林公园的优良环境“打call”。

“芬多精是我们这里的宝贝!”环巢湖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凤宇介绍,“芬多精”被誉为“空气维他命”,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中,一定程度上具有刺激大脑皮层、消除神经紧张等诸多作用。

不同于一般休闲旅游和疗养,森林康养更加强调在森林中实现更好的健康管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康养”的需求不断提高,森林康养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新时尚。

依托林场资源,东庵森林公园发展森林康养有着独特优势。

“三面青山一面湖”,东庵森林公园是其中重要的一面“青山”,核心区占地面积约1000亩。经过多年育林和悉心管护,园区森林覆盖率达98%。园区特殊的小气候养育了50多科250多种植物以及100多种野生动物。

“我们这儿真藏着不少‘宝贝’。”马凤宇介绍,最出名的“宝贝”要数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金钱松,还有树中“老寿星”——一棵60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以及被称为“奥运树”的鹅掌楸等。园区公园自然景观也是千姿百态。8座山峰连绵环绕,最高峰笆斗山海拔331米,在此可一览湖光山色。

“植物天堂”赋予了东庵森林公园“天然氧吧”的“特质”,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11000个,PM2.5值常年小于每立方米25微克。景区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还成功探索了“林下石斛”“林下徽菇”套种,推广“药食同源”,开拓大健康市场。

森林康养作为森林生态和服务价值的一种新发现,正成为新时期林业发展的新业态。

远眺蜀山 记者 李亚朝 摄

滨湖国家森林公园 记者 苏玲 摄

官亭林海 徐勇 摄

东庵森林公园 钱茂松 摄

东庵森林公园内梅花盛开 记者 李予 摄

航拍滨湖国家森林公园 记者 宋炎骏 摄

“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依托,以别具匠心的资源整合为搭载,我们正在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度假休闲、静修感悟等综合体验活动,创建‘特色滨水养生度假区’和‘森林康养度假区’。”环巢湖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弟介绍,项目建成后,可满足游客对“吃、住、游,文、养、康”的各类需求。

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包括东庵森林公园在内,合肥还将依托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合肥西部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区等为主,建设森林康养示范林,开展保健养生、休闲游憩等森林康养服务。预计到2025年,合肥森林康养产业产值达到6600万元。

好生态变“森业态”

让老百姓与森林和谐共生,重要的方式,就是让人们可以走进森林,切身感受森林给予人类的珍贵自然馈赠。

森林康养,这边风景独好。而在合肥星罗棋布的“绿”中,还有一处处炙手可热的“网红森林”。

位于江淮分水岭脊背上的官亭林海,连日来樱花、玉兰花、海棠争奇斗艳,踏青赏花、摄影写生、学习插花的游客络绎不绝。作为合肥市郊最大的人造观赏林,6万余亩的官亭林海被誉为“绿色银行”,既优化了生态、美化了环境,也让当地群众成为最大受益者。

借助苗木经济发展,当地不少群众成为园林工人或“管家”,人均年收入在三五万元。“工作就在家门口,我们两口子一年收入加起来有六七万元。”官亭镇童大井村村民王传发如今和爱人在安徽滕头园林公司从事林间管护工作。

在巢湖北岸,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同样为市民、游客带来绿色获得感。

春天里的这座公园风光旖旎,红花绿柳,水路幽深,恍若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徜徉其间,或踏青漫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或乘坐小火车,体验森林的浪漫旅程;或丛林探险,亲子互动嗨不停……总有一款适合你。

四季有风景,季季景不同。从一片杨树林到市民的后花园,滨湖国家森林公园通过持续生态修复,在打造兼具森林体验、科普教育、生态休闲的生态品牌上作出“大文章”。据合肥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园不断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年平均接待游客300万人次。

东庵森林公园的森林康养、官亭林海的绿色经济、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都是合肥各地守护绿水青山、释放生态红利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合肥依托“绿色宝库”,因林制宜,大力开发森林娱乐和体验项目,满足市民和游客对森林旅游的多元化需求。

根据合肥市“十四五”林业和园林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合肥将坚持农、林、旅等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森林旅游,打造森林生态旅游节、林海毅行、采摘节等旅游品牌活动,将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官亭国家生态公园建设成为具有典型示范带动的森林旅游产业基地。到2025年,森林旅游人数达900万人次,直接带动相关林业服务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

植此“青绿”资源变资产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一亩树林放出的氧气可供65人呼吸一年,其以天然的方式降低气温、消除污染物、遏制土地退化……

森林走近城市,城市拥抱森林。近年来,合肥森林资源持续扩容,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高,为绿色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十三五”末,合肥森林覆盖率28.36%,森林蓄积量1006万立方米。仅江淮分水岭区域新增造林面积就达30万亩,滁河干渠、二军路、店白路等一批集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森林示范长廊示范段接长变宽,城市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巩固。

放眼合肥,一个融合人文底蕴、北接分水岭、南抱大巢湖的开放性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正在加速构建。

为守护森林资源,打造“宜居竞争力”,合肥正深入推进平安森林、健康森林、碳汇森林、金银森林、活力森林“五大森林”行动,为生态资源后续保护和发展探索有益途径。

“在持续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中,我们将加快林业固碳增汇、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等工作举措创新,探索推广更多合肥经验。”市林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合肥将拓展“用绿”、“活绿”转化路径,做大、做优苗木花卉、薄壳山核桃、森林旅游等产业集群和品牌。

长丰薄壳山核桃、肥西苗木花卉、环巢湖森林旅游……随着合肥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一批特色林业品牌持续做优做强。

以金银森林行动为例,长丰县在江淮分水岭上大力发展以薄壳山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推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促进农村增绿、林地增效和农民增收。2022年,该县示范区薄壳山核桃种植面积将达8万亩。长丰县自规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通过加强林长制工作系统化、制度化、科技化建设,实现森林面积、森林生态效益持续稳步‘双增长’。”

据了解,合肥还将打造“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示范市”,到2023年,新增薄壳山核桃等木本油料林15万亩,创建木本粮油省级龙头企业20家。

从提供自然生态产品,到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在合肥,森林生态资源综合效益正在加速释放,一个林城相融、城湖共生、城在园中的城市绿色新画卷正在庐州大地渐次铺开。(推荐科室:生态修复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