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林区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林区,森林防火工作一直是林区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年以来,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同志先后6次带队赴大兴安岭林区,对森林防灭火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和调研。特别是2022年春防期间,在大兴安岭林区连续督导调研50余天,与防火一线干部职工共同开展工作,了解到当前大兴安岭林区仍存在一些制约森林防灭火的短板和困难,应予高度重视,尽快解决,以确保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防火不出大的问题。相关调研材料得到了国务院、国家森防指、应急管理部和国家林草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国家森防指办公室组织相关部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具体措施。
王海忠
大兴安岭地处我国黑龙江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有重点国有林区总面积约19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15.8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在78%以上。大兴安岭是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林区,全域为国家森林防火一类火险区,更是全国三大“雷击火”高发区之一,森林防火任务极其艰巨。
保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
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大兴安岭不仅有丰富的森林和野生动物,也蕴含着大量的生物、淡水、矿产等资源,是我国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林草部门特别是国家林草局、内蒙古森工集团、黑龙江大兴安岭林业集团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大兴安岭生态资源保护工作放在林业发展建设保护的首要位置,坚持“五位一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构筑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奠定坚实基础。
在国家决定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资源保护工作更是提上重要日程,严防重特大森林火灾的发生成为重中之重、头等大事。
大兴安岭林区防火工作
面临巨大威胁和挑战
据统计,内蒙古大兴安岭近50年间共发生森林火灾2550起,其中重大森林火灾720起、特大森林火灾223起;过火总面积162.4万公顷;受害森林面积82.6万公顷。黑龙江大兴安岭自1965年有记录以来共发生森林火灾1988起,其中重大森林火灾219起、特大森林火灾60起;过火总面积662.4万公顷;受害森林面积336.9万公顷。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森林受害面积达101万公顷,烧毁房舍63.65万平方米,受灾群众5万多人,死亡211人,受伤266人。这一场特大森林火灾留下的深刻教训,令一代代林区人时刻警醒。
经专家研判分析,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十分严峻。
一是从气象上看,大兴安岭地区年平均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仅400—500毫米。每年春季,该地区高温、干燥,林内可燃物载量严重超过发生重特大火灾的警戒线,植被干燥易燃,高火险时段持续时间长。同时,全年5级以上大风天达30天左右,对森林火灾防控工作极为不利。
二是从地形上看,大兴安岭林区面积广阔,山体连绵密布,地势高低起伏不平,对于防火巡护和扑救处置十分不便。同时,大兴安岭地区所辖边境线绵长,极易受到过境(界)火侵袭。
三是从极端气候上看,近年来,全球多地接连遭遇罕见热浪,欧美多地山火频发,损失极为严重。近期,我国北方多个省份都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甚至有的地区地表温度高达70℃,长江流域的重庆、四川、贵州等地集中爆发数十起山火,引起广泛关注。专家分析认为,极端气温易引起自然灾难,造成多地大规模森林火灾爆发。
大兴安岭森林防灭火工作
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大兴安岭地区森林防火工作的支持力度,年投入防火资金达2.58亿元。国家林草局也把大兴安岭作为全国森林防火的重要区域,持续不断加大投入和保障,极大地改善了这一区域的防火条件,提升了防灭火能力,火灾发生数量和灾害损失呈连续下降趋势。
但从我国森林防火所面临的巨大威胁和挑战来看,防控重特大森林火灾的能力和水平仍存在较大问题和短板。
一是防火基础设施和保障薄弱。大兴安岭两地共有防火道路包括简易防火通道3.2万公里,其中,内蒙古大兴安岭1.8万公里,黑龙江大兴安岭1.4万公里,分布不均,网格化密度低,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路网密度低于1米/公顷,偏远地区和雷击火高发区道路极少,甚至没有道路。
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林区道路养护资金缩减,“树封路”“断头路”现象普遍。防火瞭望塔老旧失修,内蒙古大兴安岭258座瞭望塔中需重建94座,109座没有完全通塔路;黑龙江大兴安岭351座瞭望塔中,110座使用超过30年,30座使用超过20年,需选址新建19座、原址重建35座、维修186座。
2021年以来,大兴安岭地区加大了瞭望塔改造更新力度,但因资金紧缺,无法在较短时间完成。基层一线林业局许多防火车辆、灭火设备机具使用超过15年。大型灭火设备短缺,难以形成机械灭火优势。公网覆盖率低,除交通干线、林业局地址和部分林场等少数区域外,大部分区域还没有公网信号。
林区专业队伍待遇低且老龄化严重,大量50多岁的队员仍需坚守在一线,一些林场专业队员月工资仅2000余元。部分检查站、管护站和消防队伍靠前驻防点简陋破旧,工作和驻防条件差。
二是防火经费保障不足。由于大兴安岭森工集团主要资金来源为财政专项补助,且该资金中没有包含防扑火专项经费,森工集团只能在符合相关资金管理要求的同时,每年在天保资金森林管护费补助中安排防灭火事项支出,资金压力巨大,不可持续。
三是航空消防能力不足。截至2020年底,我国能够用于森林防灭火的各型直升机约400架,目前能够长期租用于森林防灭火的大型直升机不足100架,多数直升机老化,备件保障不畅,定检维修周期长且电动绞车、光电卫通图像传输等任务设备配备不足。
四是春夏季面临雷击火多点爆发考验。大兴安岭是我国雷击森林火灾高发地区,占全国雷击火总数的70%以上,且落雷点多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林区和道路不通地区,初发阶段不易被发现,处置难度极大,历史上曾引发多起重特大森林火灾,造成生态资源重大损失。
做好大兴安岭森林防灭火
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提高认识,加强顶层设计。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森林防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应心怀国之大者,深刻汲取四川凉山两次“3·30”森林火灾的惨痛教训,深入分析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防火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新考验,加强顶层谋划、理顺工作体制、创新工作方法、加大资金保障、压实防火责任,不断提升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综合防治能力。
牢固树立“森林防火一体化”理念。从森林防火工作角度讲,应打破地区行政区划限制,从森林防火政策、项目、资金等多角度、多渠道,对大兴安岭林区“同部署、同要求,同支持、同落实”,将大兴安岭林区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扩大内需的专项建设规划、乡村振兴计划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等普惠性政策之中,统筹协调大兴安岭的森林防火基本建设项目,搞好防火项目建设的大互联、大互通,以防火项目为引领,推进各项业务工作的融合发展与提升,推动两个大兴安岭防火工作实现“两翼齐飞”和“一体化”提升。
加大防火基础设施投入和经费保障。当前,应通过下拨专项资金做好大兴安岭林区各支线、叉线内“断头路”的维修,提升林内终端路网的通行能力,抓紧形成“环形公路网”,从而缓解防灭火队伍通行压力。明确防火应急道路养护和桥涵更新建设资金渠道,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保证国有林区防火应急道路、桥涵质量持续改善。加大瞭望塔建设与改造力度,提高瞭望塔的改建标准,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支持开展林下可燃物清理和高危火险区特别是边境地区的生土隔离带开设工作,做到应烧尽烧、应开尽开,缓解来年防火压力,严防境外火侵袭。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将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也纳入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建设范围,提升林区通信公网、专网覆盖率。在大型防扑火设备和以水灭火装备配备上,增加脉冲式灭火水枪、履带式消防灭火水车等配备数量,加快更新老旧的运兵车、装备运输车等通信设备、风力灭火机具等常规装备,并在增配高科技终端设备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考虑森林防灭火的生态公益属性,按照森林防火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要求,落实地方政府经费保障责任。同时,应从国家层面建立重点国有林区长期稳定的森林防火资金渠道,保障森林防灭火工作有序开展。提升大兴安岭森林航空消防力量。研究出台航空器租用及临时征用补偿标准,制定政府、企业经营主体购买服务机制措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增加先进适用大中型直升机特别是吊桶和载水飞机的数量,增建通用航空机场,加大中、大型无人机配置力度,尽快弥补机源不足、机型单一、航空消防经费投入偏低的短板。
加快建设高标准森林防灭火专业队伍。参照国家森林消防队伍标准,对大兴安岭林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予以保障,完善奖惩机制和工资级别晋升机制,提高专业森林消防队员工资待遇,解决“同工不同酬”问题,打通转岗安置通道,确保人员流转畅通,提升专业队伍稳定性和战斗力。重点做好靠前驻防分队、索降分队、机械化快反分队、以水灭火分队、无人机分队等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专业、高效灭火作战作用。
严密防范和及时高效处置雷击火。据统计,2010—2021年大兴安岭林区共发生雷击火726起,占森林火灾总数的92.14%,受害森林面积2万多公顷。应进一步提高雷击火防控意识,加大对雷击火研究、防范力度,依托国家林草局开展的森林雷击火防控应急科技项目,深入研究雷击火发生规律和机理,构建“全波三维雷电探测网、雷击气象监测网、瞭望塔和地面监测网、遥感卫星监测网”四网融合雷击火监测体系,提升探测效率,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有火不成灾。
扎实推进防灭火一体化建设。继续在国家森防指领导下,坚持防灭火一体化改革正确方向,树立起森林防灭火一盘棋思想,推进林地之间森林防火工作联防、联动、联控,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形成合力,更好地保护祖国北疆生态屏障安全。(推荐人:汪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