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北雁南归。近年来,城市群中候鸟曼舞,已成为每年底广东独特的生态景观。从它们的视角俯瞰南粤大地,一幅天蓝水清山绿的美景徐徐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变化,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踏遍青山人未老。迈上新征程,广东将继续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系统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广东样板。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日前,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好消息:第一次记录到“国蝶”——金斑喙凤蝶的活动。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唯一的蝶类,金斑喙凤蝶行踪极其神秘,此番现身证明南岭生态持续向好,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
得益于广东久久为功推进生态保护工作,近年来已有中华穿山甲、黑脸琵鹭、勺嘴鹬等多种珍稀物种在广东城乡屡屡出现。
红树林对水质、土壤、气候等生态指标极为挑剔,一旦破坏极难修复。尽管全世界红树林面积逐年递减,但在广东绵延的海岸线上,红树林面积逆势递增,正一点点将广袤国土染绿。
2021年,全省共落实红树林营造面积3232亩、修复面积810亩,红树林面积达到15.96万亩,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仅湛江市红树林面积就占全国的33%。根据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到2025年,我省还要完成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2万亩。
多方合力、协同共进之下,广东大地绿意盎然。202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8.7%,森林蓄积量增长到6.24亿立方米,使绿色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绿色版图”不断扩大,“绿色版图”不断扩大。如今,全省已有11个地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摩天楼与参天树共成长、“绿森林”与“钢森林”同生存的生态图景,正在全省各地绘就。2021年,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宣告基本建成,在中国经济最繁荣、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保留51.84%的森林覆盖率,成为广东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生动写照。
目前,珠三角地区初步建成林城一体、林水相依、生态优美、绿色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森林城市群,呈现出“江水绕村榕树绿,塘鱼荔枝红”的岭南风光。今后,广东将把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放在更大尺度的自然山水生态体系去统筹谋划,努力构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森林城市群。
当前,全省以珠三角地区为龙头,引领全省范围启动建设一批共谋共建、互联互通的重点生态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全面推行林长制,筑牢森林“防火墙”。随着林长制全面推行,广东首创“双总林长”高位推动林长制落地见效,林业工作“小马拉大车”情况得到有效改善,森林资源保护得到更有效保护。全省96733名各级林长,与护林员、监管员组成“一长两员”,通过深入林长责任区域开展常态化巡林督导等方式,严防涉林“三个重大”问题发生。
林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广东省林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元,森林资源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体系。
“相比于经济数据的简单上升,区域内生态的保护发展将成为当地居民更加关注的焦点。随着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进发,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中国林学会相关负责人说。(推荐者:自然保护地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