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行走在郎川大地,绿色植被环抱着清澈如碧的河水,如诗如画,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为了守护这片绿水蓝天,郎溪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定“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切实改善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明显,这里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了。
修复湿地让水更清
初冬时节,在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上迎来一批“客人”。一群白鹭在湿地上嬉戏,忽而一行行直击长空,忽而俯飞逡巡湖面。微风拂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美不胜收。
飞鸟不语,却诉说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近年来,郎溪全力推进南漪湖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昔日堤埂密布的养殖坑塘,如今回归生态湖泊。
然而此前,这里的景象却不尽如人意。据郎溪县林业事业发展中心自然保护地管理股股长袁慎友介绍,郎溪县新郎川河右侧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未修复前,存在水系连通性差、植被物种单一、漂浮垃圾多等问题。
为全力推进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修复工作,郎溪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南漪湖,现场督导整改工作,并根据《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工作方案》制定了整改清单,确保能够按期按质按量完成整改任务。据了解,南漪湖入湖河口湿地修复面积2248亩,涉及3个斑块。
“去年9月起,我们对6号斑块内养殖围网、非目的物种及区域生活垃圾进行了清除并设置240米长浮栏收集漂浮垃圾,同时对7处围河养殖子埂进行了破除,实现了工程范围内的水系贯通。”袁慎友告诉记者,为逐步恢复和提升区域内植被景观和物种多样性,新建2000平方米的生境再造平台,种植了旱柳、枫杨、菖蒲等挺水植物。此外,在主要入口设立公示牌1块,加大管护力度,减少人为活动。
如今南漪湖入湖河口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在越冬飞鸟的停歇中,人们看见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看见了蓝天碧水青山的郎溪“底色”。
清洁能源让天更蓝
近日,一辆辆装满秸秆的车驶入郎溪理昂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
在这里,秸秆不仅没有成为“烫手的山芋”,反而成了“抢手货”。记者了解到,位于郎溪县十字经济开发区经都工业园的郎溪理昂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正敞开大门向农户收购秸秆,用于生物质焚烧发电。
“我们公司是利用农林废弃物进行生物质发电和供热,预计今年供电量7000万度,供热65万吨。”郎溪理昂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经理毛胜明告诉记者,公司每年大约收三万吨秸秆进行生物质发电,每年通过燃料收购可为农民增收1200万元以上,减排二氧化碳5万吨。
“这种变堵为疏的途径,推动了秸秆综合利用,既能助力打好秸秆禁烧攻坚战,又能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还不耽误农户秋播,为农户省心。”毛胜明介绍,生物质发电不仅解决了秸秆废弃物利用的难题,还给当地农民带来了额外收入。
近年来,郎溪县委县政府充分发动群众、充分依靠企业,形成了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和农民广泛参与的农作物秸秆综合治理机制,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坚实保障。
生态优先让群众更幸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如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一天一天增加,PM2.5一微克一微克降低,成效也在一点一滴中显现,全县生态文明底色更加鲜亮厚重。
清水绿岸、蓝天白云正成为郎溪人民的生态福祉,守护一片蓝天、一江碧水成为郎溪人民的共同追求。
——水质越来越清。1-9月份,该县2个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1个省控考核断面月均水质达标率为100%,2个省控考核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1个市控考核断面月均水质达标率为100%;
——“气质”越来越好。截至10月25日,全县PM2.5平均浓度为30.6微克/立方米,超额完成市级下达的目标任务。PM10平均浓度为57.1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8.5%,优良天数比率为75.8%;
——大地越来越美。对全县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进行排查,对4家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5个疑似污染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全县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率100%。完成16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的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开展了5家电镀行业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推荐科室:生态修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