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机制,促进了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保护率达到86%,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显著。目前,浙江省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790余种,高等植物61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3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11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04种。
切入“突破口”,深入实施濒危物种抢救保护。率先开展朱鹮、百山祖冷杉等35个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任务,通过人工繁育、栖息地改良、野化放归、就地或迁地保护等抢救保护技术,促进濒危物种种群扩大或种群重建。朱鹮种群数量从2008年引进的10只到现有的669只,德清朱鹮基地成为全国最大人工繁育种源基地;中华凤头燕鸥通过实施栖息地保护和种群恢复,2022年监测成鸟数量达139只,占全球85%以上,再创历史新高。同时,我省在国内率先开展首批5个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基地建设,全力打造野生动植物保护标志性成果。积极申创国家植物园、濒危野生植物扩繁和迁地保护研究中心。
完善“花名册”,加快推进资源动态调查监测。率先开展县域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推动13个县先行先试,受到国家林草局充分肯定;连续7年开展全省迁徙水鸟同步调查及环志,年记录鸟类从13.5万只增加到17.48万只,为保护沿海湿地水鸟和海岛鸟类提供了数据支撑;组织开展了中华穿山甲、中华秋沙鸭、中华凤头燕鸥等重要物种专项调查监测。“十三五”以来,浙江新发现动植物全球新种105个,省级以上地理分布新纪录364个,数量居华东地区首位;完成浙江《新编植物志》出版,有序推进《野生动物志》编纂。全省已布设红外相机4000余台,初步构建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动态监测网络。
织好“保护网”,不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以省、市、县三级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联席会议为依托,联合开展“清风”“网盾”等专项行动,形成了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以“数字林业系统”建设为依托,坚持问题导向,谋划推进野生动植物多样性保护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智慧化管理水平;完成野猪危害防控国家试点任务,推动各地实施危害野猪应急猎捕,实现致害保险县级全覆盖,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全省建立了19个国家级、29个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全力做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巡护和主动预警工作,2022年全省共监测时间7.3万小时,监测里程11.5万公里;持续加强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能力,建立1个省级、8个市级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2022年共收容救护野生动物7000多只。
扩大“宣传面”,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我省依托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2022年各地共开展线下宣传活动1265场次,宣传报道280万人次,中华凤头燕鸥、朱鹮、中华秋沙鸭、黑脸琵鹭等四个抢救保护物种入选为《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第二阶段大会的浙江日活动上,以宣传片、海报、经验介绍、工作交流等方式,向世界展示浙江野保工作的亮点和经验;连续4年开展“山水精灵”慢直播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力,2022年开展的中华凤头燕鸥慢直播,总播放量达6520万人次,2023年4月启动的朱鹮慢直播全网播放量已达1000多万人次;组织开展“爱鸟护鸟 浙里观鸟”浙江省观鸟胜地评选活动,并在今年4月第42届“爱鸟周”活动上为首批12个“浙江省观鸟胜地”授牌。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站在新的起点上,浙江将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不断擦亮美丽浙江生态底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高质量森林浙江,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先行的林业新篇章。(推荐者:自然保护地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