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市级动态

安徽日报|“两山银行” 点绿成金

发布时间:2023-12-19 16:13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两山银行” 点绿成金

安徽日报 2023年12月06日 09版

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312/06/node_09.html#c1007212

初冬时节,走进旌德县旌阳镇柳溪村“两山银行”门前的白茶基地,放眼望去,只见漫山遍野的茶树更显青翠,令人神清气爽。“我们这里的村民把自家零星山场林地存在‘两山银行’,一边拿着租金,一边在白茶、香榧基地务工,村里260多位村民每年光劳务收入就有小400万元。”柳溪村委会委员朱正淮告诉记者。

“这里是安徽首家‘两山银行’诞生地,当地村民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探索出一条生态资源转化增值的新路径。”旌德县生态环境分局党组成员张骏说。

柳溪村拥有水田2967亩,山场林地9105亩,是个典型的山多田少的农业村。多年来,村民手中的林地、农田零散地分布在成片的大山中,因为难以进行集约化利用,这些零散分布的生态资源大多处于荒废状态。

如何让闲置的“绿水青山”转化成村民致富的“金山银山”?柳溪村村“两委”一班人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土地确权工作成果,积极盘活村集体资产、资源,通过股份合作、发包租赁、委托运营、服务创收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早在2017年,柳溪村就开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整合村内林业资源,把农户零散的山场,集中流转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来进行项目投资运营,让村民的荒山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只有生态资源转起来,经济效益才能引进来。村里引进宁国蓝海森林有限公司投资承包三个村民组83户1000亩的黄家汶山场、引进浙商熊来生成立柳溪村鑫茂家庭农场,流转6个村民组128户1150亩的王家春山场建成香榧白茶基地……

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态资源转化增值,在广泛考察调研之后,2021年8月,柳溪村在全省第一家成立“两山银行”,村民们“存”入自家的闲田和林地,拿到旌德县生态资源受益权证作为“存折”。

“‘两山银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是一个交易平台,通过把资源变资产,再把资产变成资本和财富。”柳溪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专业的金融运作,村里接洽合适的项目和投资人,以现代农业标准进行规模化经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让生态资源变成百姓红利,再给予“储户”分红收益,使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在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过程中实现价值提升,着力解决农村产权拓展、转化的“堵点”问题,破解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户、村级经济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抵押难、授信难、贷款难的问题,助力集体和农民增收。

“以前,村民们的竹林和杂木都混长在山场,没有规划利用、没有道路设施,近四十年不产生效益;五亩地分成十几块,散落在不同地方,吸引不来好项目。”村民杨雪松回忆说。有了“两山银行”,按照每亩70元、十年一次付清的方式,他第一笔就进账分红收益16000多元。“这就跟银行存折一样,到期就可以去取钱,让我们吃了颗‘定心丸’。”自从参与土地流转后,他不仅能拿地租,还能在家门口务工领薪,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

2016年前,柳溪村集体收入不到3万元,多处山场撂荒,村子穷,村民也穷。“两山银行”来了,荒草变白茶、山间长香榧……短短几年时间,全村已流转林地4600亩,发放旌德县生态资源受益权证236本。曾经的“空壳村”摇身一变成了“产业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从弱到强的华丽“转身”。2022年,柳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成功突破百万元大关,达102.2万元。(记者 张敬波 通讯员 朱于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