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

跟着四普游宣城—走进宁国胡乐镇

发布时间:2025-04-24 15:56 信息来源:市文物所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复盘,胡乐镇再一次走进我们的视野。胡乐镇位于宣城宁国市的西南部,东与杭州市临安区交界,南与绩溪县相连,西与旌德县接壤,北与甲路镇毗邻。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

胡乐镇是一座千年古镇。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过此地,并作诗《过胡骆坑二首》,留下了对胡乐美景的赞美。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曾在胡乐设置巡检司,故有胡乐司之称。清朝举人及著名神童周赟也是胡乐人,他首创“六声韵学”,一生著述颇丰。胡乐镇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氏祠堂和廉夫桥、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胡乐村,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胡乐镇不仅历史文化积淀浓厚,自然资源更是数不胜数,胡乐奥陶纪地质遗迹保护区为省级地质遗迹公园,也是世界知名地质遗迹,是中国笔石原产地。

一、周氏祠堂

周氏祠堂,又名敬爱堂,位于胡乐镇胡乐村下中川村民组,距宁国市区约70公里。始建于清道光戊申年(1848年),是一座廊院式祠堂,砖木结构,内有一定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祠堂坐北朝南,共有木柱76根,进深37.5米,开间17.2米,建筑面积688.81平方米,分为前、中、后三进。寝楼两侧墙体嵌有修建祠堂的石碑2方,分别为“敬爱堂记”和“乐输碑记”。该祠堂是清代“神童”周赟的家祠。周赟,字子美,号蓉裳,7岁能诗,9岁作《六声图》,12岁考中秀才,时称“神童”。清同治三年(1864年),南京开科取士,他考中举人,清政府授予奉政大夫和花瓴同知。历任青阳县教谕、宿松县训导和徽州府教授。太平军入境宁国,曾参与地方团练与之对峙。周赟学识渊博,著述颇丰。著有《山门新语》《史学骊珠》《周氏琴律切音》《二十四史诗韵集》《说文说》《观象祛疑》《有极图经解》、《六声堂读书要诀》《山门诗史》。还先后编纂宿松、青阳、宁国县志和《九华山志》等。

周赟精通韵律,首创《六声韵学》。将固有的汉字四声增分为六声,即取平、去两声字横列阴平、阳平、上阳、阳去、阴去、入阴六字为六声。得到清廷兵部尚书曾国藩赏识,奏请清廷授以二品教官,亲手书赠“六声堂”匾额和“二品教官天下有,六声韵学古来无”的对联。礼部右侍郎安徽学政邵汴生赐《六声堂》联:“本四声五声以分六声,继往开来真学问;原无极太极而合有极,经天纬地大文章。”周赟还精通书画、篆刻,正、草、隶、篆均有造诣,且创用竹签蘸墨书写,生平藏书画作品近万件,可惜存世的寥寥无几。

2004年8月周氏祠堂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廉夫桥

位于胡乐镇胡乐村胡乐下街,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名“陈公桥”, 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更名为神功桥。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又遭水毁,时值胡乐驻军108师师长张廉夫率全师官兵慷慨捐资、倡导修复此桥,更名为“廉夫桥”至今。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陈公桥记》、民国廿九年(1940年)《胡乐修建廉夫桥记》碑刻均存,记录了修建经过。此桥为青石满肩五孔石拱桥,大致呈东西走向,全长83.1米,宽6.6米,从东向西跨径依次为11米、11.7米、12.9米、11.7米、11米,桥墩宽3.7米,长13.4米,东西两端桥基有护堤。桥上有条石护栏,护栏宽0.3米,高0.7米。桥面两侧有条石护栏,桥面为条石铺砌,两端有石阶上桥,桥中建有桥亭,后改为公路桥,上铺沥青路面,并将桥亭拆除。2016年胡乐镇人民政府将其恢复原貌并改为步行桥,在上建桥亭——丰泰轩。该桥为清代宁国六大石拱桥之一,也是历史上宁国通往旌德陆路通道的重要桥梁之一,它对研究宁国市的桥梁建造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